head

首页 > 地震频道 > 地震科普 > 科普知识

铭记教训 防范地震灾害风险——纪念青海玉树地震10周年

2010年4月14日上午7时49分,青海玉树发生里氏7.1级地震,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此次地震受灾总面积3.58万平方公里,涉及7个县27个乡镇24.6万人,2698人遇难,270人失踪,受伤12135人,倒塌民房21.05万间,直接经济损失228亿多元。地震震级高、烈度大、震源浅,震中靠近人口密集的城镇,破坏力强。受灾最重的结古镇,平房几乎全部倒塌,楼房倒塌过半,机关、学校、医院等公共设施和供电、供水、通信等基础设施大面积损毁。通往结古镇的主要通道214国道多处断裂沉陷、桥涵坍塌,一些地方山体滑坡崩塌,生态环境遭受严重破坏。

面对突如其来的灾难,在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央军委的坚强领导下,灾区人民紧急动员、迅速行动,人民军队冲锋在前、勇挑重担,全社会广泛动员,千里驰援、竭力相助,经过几十个日夜的奋战,夺取了抗震救灾的伟大胜利。灾区转入恢复重建后,在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下,历时三年,全面完成了投资447.54亿元的1248个重建项目,建成了一座生态美好、特色鲜明、经济发展、安全和谐的新玉树,彰显了中华民族大团结的强大凝聚力,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和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震后十年来,玉树始终被无疆的大爱所浸润,从抗震救灾、灾后重建到绿色转型,从民生持续改善到精准扶贫,从三江源生态保护区到三江源国家公园建设,玉树人民以实际行动表达了对党中央、国务院和全国人民的感恩之心和感激之情,以海拔高斗志更高的豪情壮志,实现着一个个新的奇迹。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防灾减灾救灾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防灾减灾救灾、自然灾害防治等的重要论述,为防震减灾事业发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防震减灾工作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总结经验,着力提高防震减灾综合能力,成功应对了四川芦山、云南鲁甸、四川九寨沟等重特大地震灾害,工作体制机制更加健全,政策措施更加科学,工作合力更加强大,减灾效果更加显著。防震减灾社会治理体系基本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防震减灾社会治理新机制逐步建立,防震减灾社会治理格局实现深刻变革。防震减灾法治化规范化水平不断提升。防震减灾法律法规体系不断完善,防震减灾规划体系逐步健全,以国家标准、行业标准为主体,地方标准为补充的地震标准化体系已经基本形成。防震减灾业务能力大幅提高。全面推进新时代防震减灾事业现代化建设,逐步形成地震灾害风险防治、地震基本业务、地震科技创新、防震减灾社会治理“四大体系”现代化发展框架。防震减灾公共服务水平逐步增强。始终坚持把防震减灾服务人民群众作为地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主动提供优质服务,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科技支撑和引领作用日益凸显。逐步建立了以国家级科研院所为主体、业务中心和省级地震机构为支撑的地震科技创新体系,建成以国家重点实验室为龙头、部门重点实验室为骨干的科技创新平台,形成了富有特色的优势学科。防震减灾国际合作实现了从学习借鉴到互惠合作的巨大飞跃,国际影响力显著提升。

2020年伊始,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肆虐着武汉、湖北,蔓延至华夏大地,中华民族面临着新中国成立以来发生的传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的一次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面对巨大的灾难,习近平总书记亲自部署、亲自指挥,根据疫情发展的不同阶段,精准施策、分类指导,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全党全军全国人民众志成城、全力以赴,一场保卫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的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在武汉发起总攻,从迎击、鏖战到决胜,全国疫情防控形势积极向好,全国本土疫情传播基本阻断,经济社会发展加速恢复。面对国际疫情防控日益复杂的形势,中国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分享中国经验,阐述中国主张,提出中国倡议,贡献中国力量,携手国际社会,共克时艰,展示了负责任的大国担当。

在新冠疫情防控的战役中,党中央坚持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各级政府依法审慎决策,严格依法实施疫情防控及应急处理措施,有力保证了将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我国雄厚的科研力量快速响应、高效率工作,有力推动疫情防控工作走上科学轨道。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为举国抗击疫情提供了可靠的根基,全国基础社区构建的网格化治理机制,在疫情防控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这次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是对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一次大考,我们一定要总结经验、汲取教训”。地震灾害犹如疫情,每一次大的地震也都是对防震减灾工作的重大考验。从玉树地震和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总结经验教训,对于防范重大地震灾害风险至关重要。

玉树地震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的主要原因,是当地房屋抗震能力普遍较差,社会公众防震减灾意识和能力不足。受当地经济发展水平限制,灾区的房屋结构类型以土木、砖木结构为主,抗震能力极差,损毁严重的基本未进行抗震设防或者抗震设防措施不完备。我国地震灾害严重,超过58%的大陆国土面积和将近55%的人口处于7度以上的地震高风险区,城市老旧房屋许多还没有抗震除险加固,农村有近190亿平米房屋还没有达到抗震设防要求,一些震级不高的地震造成人员伤亡的情况仍有发生。公众地震安全风险和危机意识还不强,应对地震灾害的知识和能力仍需进一步提升。对已知地震活动断层开展探测工作的尚不足30%,地震灾害风险底数还不完全掌握。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人口越来越集中,重大工程、生命线工程等越来越密集,对地震灾害的敏感性和脆弱性越来越高,地震灾害链条不断延长,地震灾害风险不容忽视。

玉树地震的经验教训与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实践证明,必须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防灾减灾救灾、自然灾害防治、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等重要论述,创新举措,强化工作,防范化解我国的地震灾害风险。一是依法防治地震灾害风险。牢固树立法治意识,运用法治思维和方式深化改革、推动法治、化解矛盾、应对风险。进一步系统梳理和修订防震减灾相关法律法规,制定重大急需标准,提高法治化和标准化水平。结合“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等要求,不断完善防震减灾制度体系。二是筑牢地震灾害风险防治基础。坚持协调发展,全面推进新时代防震减灾事业现代化建设,深化业务体制改革,补短板、强弱项,着力构建系统完备、协同配合、高效科学的地震灾害风险防治体系,加强地震灾害风险防治能力建设,强化地震监测预报预警业务,健全地震灾害风险调查评估。坚持地震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强化原始创新、自主创新,大力实施国家地震科技创新工程,推进科技与地震业务融合,完善激励机制和成果转化机制,深化与科研院所、企业和国际的科技合作,推进地震科学研究与技术应用发展。三是推进实施地震灾害风险防治重点工程。实施地震灾害风险调查和重点隐患排查工程,继续开展地震活动断层探测,评估全国地震灾害风险,摸清灾害风险底数。实施好地震易发区房屋设施加固工程,提升房屋建筑抗震能力,全面消除安全隐患。四是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地震灾害风险防治体系。理顺社会各方参与的防震减灾工作机制,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防震减灾社会治理共同体,积极引导社会力量有序参加防震减灾社会治理。加快推进地震安全风险网格化管理,形成地震灾害风险防控治理一张网,巩固多元共治格局。利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现代前沿科技与地震业务平台深度融合,打造防震减灾社会治理的智能化平台。五是不断提高地震灾害风险防治服务能力和水平。以人民群众地震安全需求为导向,优化防震减灾公共服务科学布局和资源配置,丰富服务产品,完善服务方式,提高服务水平,为政府决策和人民群众提供科学精准的地震安全公共服务,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进一步深入开展防震减灾科普宣传工作,全面提升全民防震减灾意识和能力,加快构建全社会共同参与的长效机制。

恩格斯说过:“没有哪一次巨大的历史灾难不是以历史的进步为补偿的”。十年前的玉树地震,造成了重大灾害,同时也为人类社会有效防范地震灾害风险留下了宝贵经验。十年后的今天,回顾历史,我们深刻认识到,不论玉树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还是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永远是面对新形势、新挑战,切实减轻地震灾害风险的不二法宝。我们始终坚信,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防震减灾事业必将取得长足发展,玉树的明天,祖国的明天,定会更加美好!

相关阅读
foot